当前位置:首页 >> 中医研究 >> 郝万山讲《伤寒论》之医案总结
    
  双击自动滚屏  
郝万山讲《伤寒论》之医案总结

发表日期:2011年1月5日  本页面已被访问 13180 次

 

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,声名远扬。其讲课旁征博引,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,教学实践。

以及郝老师与刘渡舟、宋孝志、胡希恕等老一辈伤寒研究者,实践者的学习与交流经验。郝老师讲课的医案部分颇为精彩,这部分内容对理解伤寒论有十分重要的作用。

现根据《经典课程示范教学》的伤寒论70课时讲课录像整理总结医案部分。仅作为自己的学习体会。同时与对中医经典尤其是对《伤寒论》感兴趣的同路人共享。但愿中医经典能在我们这一代继续发扬与传承下去。

整理出来的医案根据此在讲课录像中出现的顺序而进行编号。医案之后的原文是此医案涉及到的伤寒论的原文及序号。医案之后的评语是对此医案遣方用药的分析,其实更多是郝老师的理解。

 

医案1

某,过敏性哮喘,每年五一节发作,国庆节休止。病起于两三年前国庆节,因游行劳累后饮冷食凉所致。现证胸闷,心烦,喘促时作,发作时需用西药喷剂控制。宋老(宋孝志,下同)诊之,予栀子豉汤:焦山栀15克 淡豆豉15克七剂。七剂后心烦减。后按此方服用两个半月而愈。

原文

发汗、吐、下后,虚烦不得眠,若剧者,必反复颠倒,心中懊憹,栀子豉汤主之。(76)

发汗,若下之,而烦热,胸中窒者,栀子豉汤主之(77)

伤寒五六日,大下之后,身热不去,心中结痛者,未欲解也。栀子豉汤主之(78)

阳明病,脉浮而紧,咽燥,口苦,腹满而喘,发热汗出,不恶寒,反恶热,身重。······若下之,则胃中空虚,客气动膈,心中懊憹,舌上胎者,栀子豉汤主之。(221)

阳明病,下之,其外有热,手足温,不结胸,心中懊憹,饥不能食,但头汗出,栀子豉汤主之。(228)

评语

在《伤寒论》中,栀子豉汤用于治疗热扰胸膈诸证,但并未出现一喘证。宋老抓住病人因天热游行劳累后,大汗出,饮冷食凉,热被遏胸中这一发病过程,断定此病人之喘为热扰胸膈所致。故用栀子豉汤两味药而愈此顽疾。宋老抓的是病机而用方,扩大了栀子豉汤的适用范围。但从原文来看,诸条文皆有心中懊憹或胸中窒之证。病人也有胸闷,心烦之证,只不过不是主证罢了。此证再结合病机,用此方,终究还是以原文为基础。

 

 

医案 2

某,心下痞硬数月余,不食则满闷,食则胀。前医数用和胃降逆之品,不效。细问之,口干,故饮水多。但小便量少,下肢水肿。最先起于腹中满闷,后渐上至心下痞。予五苓散原方三剂。服后,尿量增多,口渴缓解,痞硬感有向下走之势,现肚脐下仍硬满。又服三剂而愈,

原文

太阳病,发汗后,大汗出,胃中干,烦躁不得眠,欲得饮水者,少少与饮之,令胃气和则愈。若脉浮,小便不利,微热,消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(71)

发汗已,脉浮数,烦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(72)

中风发热,六七日不解而烦,有表里证,渴欲饮水,水入则吐者,名曰水逆,五苓散主之。(74)

本以下之,故心下痞,与泻心汤,痞不解,其人渴而口燥烦,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主之。(156)

评语

《伤寒论》中五苓散适应证有二:一为太阳蓄水证,一为156条之水气不化心下痞。但终究不离其病机,即下焦水蓄。患者虽然心下痞,但有小便不利,下肢水肿之证。虽然郝老师说此案为抓副证,但实质还是见证加病机。与案1无本质差别。由此想到了101条之“伤寒中风,有柴胡证,但见一证便是,不必悉具。”对于此条之一证,争议颇多。其实,从此两案看来,一证加病机足以用药,又何必在乎是哪一证?能反应病机的不仅是证,还包括其他诊断,四诊合参才是中医最优的诊断模式。仅局限于问诊之一证,而非得争论是哪一证,这种争论又有何价值?

 

 

医案 3

女,神经性呕吐三月余,水、饭、药皆吐,输液超过两瓶即变为粘液吐出。西医诸检查已作,排除呕吐诸因,故诊为神经性呕吐。因发现丈夫外遇而吵架,故患此疾。前医多用和胃降逆之品,若丁香、柿蒂、旋覆、代赭、丁萸、理中之类,皆不效。现证失眠,心烦,舌光红无苔,脉弦细而数。有慢性泌尿系感染,反复发作。予猪苓汤原方。嘱其丈夫陪床,每一小时喂服一勺。一周后进流食。再一周不用输液。后食西红柿复发,仍用此方。再一周而愈。

原文

若脉浮发热,渴欲饮水,小便不利者,猪苓汤主之。(223

少阴病,下利六七日,咳而呕渴,心烦不得眠者,猪苓汤主之。(319

评语

失眠、心烦、口渴、小便不利、再加上阴虚之舌脉,故用猪苓汤。虽然病人以呕吐为主证,但此证亦可用水邪犯胃来解释,猪苓汤用之故效。临床疾病复杂,但只要切合病机,便可用方,且用之效如桴鼓,此经方之妙。嘱其丈夫陪床,每一小时喂服一勺。因心病还需心药医。如此,心身同治,方能见效。

 

医案 4

矿工妻,产后二十余天,发热,身疼痛已十天。考虑产后肌肤失养,先后服八珍汤、人参养荣汤各三剂,皆不效。后请教刘老(刘渡舟,下同)。谓内脏气血不虚,故予桂枝新加汤。三剂,仍无效。刘老细查方,改生姜用三小片为15克。两剂身痛减,三剂愈。

原文

发汗后,身疼痛,脉沉迟者,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。(62

评语

产后肌肤失养,八珍类养内脏气血,故无效。桂枝新加汤中,生姜三两意在引药达表,量少则无此功效。故知经方之量,亦不可轻易改变。

 

医案 5

壮年,荨麻疹,体瘦,脉浮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,嘱其睡前服药,后覆被发汗,三剂愈。

 

医案 6

女,小儿肾炎,头面水肿,脉浮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,七剂。

 

医案 7

某,急性肝炎,黄疸不退,身黄如橘皮,身痒,脉浮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,七剂。

原文

伤寒,瘀热在里,身必黄,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。(262

评语

此三案,皆抓住脉浮一证,病在于表,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发汗。后两案因病情复杂,服后配合西医治疗。但症状的改善,得益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发汗。故知,发汗乃治疗邪气在表的不二法门。

病在于表,应当治表,治里则无效。以上四案,治表之法,或直接发汗,或引药达表,但又不是麻桂之剂。故知经方治表,绝不仅限于麻桂之剂。


 

医案 8

小儿,感冒,高热。其母为其炖服元鱼汤,乌鸡汤,热剧。现证舌红苔黄腻,恶冷。诊为着凉停食。以外散表寒,内化食滞之法。愈后,饭量贪多。数月余,又因感冒来就诊。诊为停食着凉。仍以外散表寒,内化食滞之法而愈。

原文

太阳病,或已发热,或未发热,必恶寒,体痛,呕逆,脉阴阳俱紧者,名为伤寒。(3

太阳中风,阳浮而阴弱,阳浮者,热自发,阴弱者,汗自出,啬啬恶寒,淅淅恶风,翕翕发热,鼻鸣干呕者,桂枝汤主之。(12

伤寒不大便六七日,头痛有热者,与承气汤。其小便清者,知不在里,仍在表也,当须发汗。若头痛者,必衄,宜桂枝汤。(56

评语

前诊为着凉停食,因正气抗邪,不足以助脾胃消化而致。后诊为停食着凉,因正气助脾胃消化饮食,不足以抗邪而致。故知正气兼顾表里。以上三条之呕逆,干呕,不大便之证,机理同前诊。皆正气不足以顾护于里,里气升降失常而致,此为表证见腑气不通诸证之机。

 

医案 9

青年,淋雨,半夜寒战,喷嚏,清涕,头身疼痛,体温39.5度。自服解热镇痛药两片,始汗出。晨起仍头身疼痛,自服热粥,汗出,体温38度。予桂枝汤。

原文

太阳病,头痛,发热,汗出,恶风,桂枝汤主之。(13

评语

桂枝汤可以不辨中风与伤寒。仅凭头痛、发热、汗出、恶风四证而用药,此为方证辨证。

 

医案 10

某工厂火灾,因有毒物质吸入导致六十余人中毒。中毒者发热,胸闷痛,出现肺水肿、呼吸道粘膜水肿、食道粘膜水肿、胃粘膜水肿,重者昏迷。西医对症治疗无效。刘老诊之,抓住呕而发热,心下按之痛,用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。病者服之呕止热退,最重者第四天清醒。

原文

小结胸病,正在心下,按之则痛,脉浮滑者,小陷胸汤主之。(138

呕而发热者,小柴胡汤主之。(379

评语

此案亦为方证辨证。方证辨证是辨证论治的一种特殊形式,也是一个比较高的层次。需要娴熟的技巧及丰富的经验作为基础。否则,只对症状而用方,很容易把中医机械化。有时病证难以入手时,不免一试,可能有奇效。


 

医案 11

男,56岁。下午三时烘热,汗出,四时止,汗出湿遍全身。如此三个月。前医尽服养阴敛汗、益气固表、清热之品,不效。最近处方(部分药物):麻黄根30克浮小麦50克煅牡蛎50克分心木20克金樱子30克。服此方后汗不出,但心烦,故停服。予桂枝汤三剂(未服)。三日后找胡老(胡希恕,下同)诊治,予桂枝汤三剂。并嘱每日下午一点半左右服一次,服后多饮热水。三剂后热渐退,汗渐止。后又复发,仍服桂枝汤六剂愈。

原文

病常自汗出者,此为荣气和,荣气和者,外不谐,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。以荣行脉中,卫行脉外。复发其汗,荣卫和则愈,宜桂枝汤。(53

病人脏无他病,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,此卫气不和也。先其时发汗则愈,宜桂枝汤。(54

评语

此案用桂枝汤发汗以治自汗。但桂枝汤使用条件是“病人脏无他病”,只是营卫失和所致。还要注意的是桂枝汤的用法,先其时发汗,服后多饮热水,方能见效。还需说明的是,此案自汗为男性更年期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,于临床能见到。

在诸法无效后用经方,且用之有效,足见经方之妙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仲景所写条文可以看作是一个个治疗有效的医案。这才是经方能经历近两千年而仍屡试不爽的原因。这也说明临床才是中医长盛不衰的根基。

 

医案 12

女,40岁。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,恶寒,发热,以脑血栓形成早期?收入院。输清开灵一小时后,变为双侧痉挛,仍高热。诊之舌淡不红,鼻流清涕。予桂枝加葛根汤加减,停用清开灵。服后半小时汗止痉挛舒。

原文

太阳病,项背强几几,反汗出恶风者,桂枝加葛根汤主之。(14

评语

上为病毒性颈肌痉挛,予桂枝加葛根汤见效。现用桂枝加葛根汤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症,颈椎病。各药物剂量:葛根 20-30克 桂枝 10克 白芍 30克 炙甘草 6-10克(以上四味为基本方)威灵仙 10克 秦艽 10克 (上两味以祛风湿)鸡血藤 30克(养血疏筋)姜枣可酌情加入。

清开灵为安宫牛黄丸加减而来。安宫牛黄原方去牛黄,代之以牛胆酸和猪胆酸;去犀角、珍珠,代之以水牛角、珍珠母;去黄连,加板蓝根,并去朱砂及金箔,配置成复方针剂而成。药物组成偏于寒性,故用之症状加剧。

安宫牛黄还有另外两个中成药产品。清开灵滴鼻液在原方中以麝香皮代替麝香,去雄黄,加藿香,配置成复方醑剂而成。醒脑静以麝香、冰片、郁金、黄芩、黄连、山栀六味制成针剂。皆寒凉之剂。

 

医案 13

小儿,反复感冒。发病即喘。儿童医院多次以肺炎收治入院。此次以清肺1号、清肺2号(麻杏石甘汤加银花、连翘、芦根、白茅根、黛蛤散等)治疗。不效。求治于任老(任应秋,下同)。任老见之舌面皆淡白。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。一周后病愈。从此再无复发。

原文

喘家作桂枝汤,加厚朴、杏子佳。(18

评语

感冒发热,中医治法要分清寒热。不要一见高热即清热解毒。否则只治其标,反复发作。最后还得温药而治愈。中药成药,本为方便应用而研发。然药物生产后,不分寒热,不辨虚实,不别阴阳,不论表里而用之者不在少数。此研发者所未料及。此现象于上两案可见一斑。是中医无效,还是应用不当?明者自知。然而可悲的是,许多中医院在用中成药时,也出现此种情况。一旦有一天,中医毁在自己人手里,这才是中医最大的悲哀。

 

医案 14

壮年,水泥工。感冒,发汗后,继续工作,再高热,继发汗,如此反复一周。来诊时,乏力,汗出不止,高热,舌淡。予桂枝加附子汤。部分药物剂量:炮附子 15克 桂枝 15克 赤白芍 各10克 生姜 10克。两剂而热退汗止。

原文

太阳病,发汗,遂漏不止,其人恶风,小便难,四肢微急,难以屈伸者,桂枝加附子汤主之。(20

评语

此案予桂枝加附子汤固阳以摄阴。但注意其舌淡,此为阳虚之舌象。如此用附子方能见效。

 

医案 15

女,50余岁。入夜频发心绞痛。发作时,胸闷,憋气,口服硝酸甘油方缓解。求治于刘老,予桂枝去芍药汤。服后少发。

原文

太阳病,下之后,脉促胸满者,桂枝去芍药汤主之。(21

评语

桂枝去芍药汤治疗心脏病,刘老十分推崇。但多用于心阳虚之证。经方应用时应和其他辨证方法结合起来,方能药到病除。

 

医案 16

文革期间,江西某矿区,流感流行。主治之两医曾毕业江西中医学院。先用西药无效,继用银翘、桑菊之类亦不效,且症状加重。证见恶寒,发热,全身疼痛,鼻流清涕。思用麻黄汤。一医与其妻麻黄汤,但求一试:麻黄 10克 桂枝 10克 杏仁 9克 甘草 5克。一剂后,热退疼止,脉静身凉。后予矿工,流感控制。

原文

太阳病,头痛,发热,身疼痛,腰痛,骨节疼痛,恶风,无汗而喘者,麻黄汤主之。(35

评语

此为麻黄汤之典型适应证,但医者用之,颇多疑惑。如今虽多用辛凉之药,但辛温之麻黄汤并没有被淘汰,也不可能被淘汰。在黑龙江,小儿肺炎证见寒战,高热,无汗而喘者。用麻黄汤治疗:麻黄 15克 桂枝 10克 杏仁 10克 甘草5-6克。成人麻黄用至20-30克。

麻黄汤非但用于伤寒,亦可用于杂病,见下文:

2000年秋,一位37岁农妇患原发性高血压18年,由于暴怒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,昏迷48小时,醒后暴盲。诊见寒战、咳逆无汗,查颅内血肿、水肿,双眼底出血、水肿。眼科名家陈达夫先生目疾六经辨证大法有云:凡目疾,无外症而暴盲,为寒邪直中少阴,玄府(毛孔)闭塞所致,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肾散寒。附子温少阴之里;麻黄开太阳之表,即是启玄府之闭;细辛直入少阴,托邪外透。李师见此妇禀赋素壮,症见寒战无汗,纯属表实,与少阴无涉,遂径与麻黄汤一剂令服。次日诊之,夜得畅汗,小便特多,8小时约达3000毫升,头胀痛得罢,目珠胀痛亦止,目赤亦退,血压竟然复常,已可看到模糊人影。又以通窍活血汤冲服水蛭末12克,调理一段,终于复明,左、右眼视力分别为1.2、0.8,病愈3年后随访,血压一直稳定。

麻黄、桂枝升压,现代药理已成定论,近百年来已列为脑血管类病用药禁区,这几乎成了每个中医的常识。而李师却用麻黄汤治愈不可逆转的高血压,岂非怪事?其实不怪,李师之所以成功治愈此病,就是因为他未受西医药理的束缚,而是用中医理论去分析本案病机。即由于寒袭太阳之表,玄府闭塞,寒邪郁勃于内,气机逆乱上冲。邪无出路,遂致攻脑、攻目。邪之来路即邪之出路,故用麻黄汤发汗,随着汗出,表闭一开,邪从外散,肺气得宣,水道得通,小便得利,郁结于大脑及眼底之瘀血、水肿亦随之而去,脑压迅速复常。此案若不按中医的思路去治,岂能奏效?

此医案见于《贵在传承,重在疗效》,为郭博信的一篇跟师心得,于网上易搜到。原载于《中国中医药报》总2385期。文中李师乃李可老前辈。

经方虽偏于辛温,但用之有效者,于今时屡见不鲜。是仲景之方过时,或是医者见经方之证而不敢用之?抑或无用经方之念?只有医者自明。



 

医案 17

某,肿瘤晚期,极度消瘦,诊之脉大而有力,次日亡。

 

医案 18

某,女,教师,自觉乏力,脉大数而有力,无基础性疾病。数月后因肝癌晚期而亡。

 

医案 19

某,脑力工作者,自觉心悸动,乏力,体重两月锐减10公斤,脉大数而有力。后住院诊为肝癌。

原文

太阳病,十日已去,脉浮细而嗜卧者,外已解也。设胸满胁痛者,与小柴胡汤。脉但浮者,与麻黄汤。(37

评语

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曰:“(脉)大则病进。”《素问·离合真邪论》曰:“其至寸口中手也,时大时小,大则邪至,小则平。”此《内经》两语提示诊脉应注意动态变化。以上三案为脉大示病进;37条脉浮细示邪已退而正未复。

 

医案 20

太阳伤寒,以竹筷削尖,刺上迎香,放血而解。

原文

太阳病,脉浮紧,无汗,发热,身疼痛,八九日不解,表证仍在,此当发其汗。服药已微除,其人发烦目暝,剧者必衄,衄乃解。所以然者,以阳气重故也。麻黄汤主之。(46

评语

此为郝老师父亲之治案,治于农村,就地取材。上迎香为经外奇穴。在面部,当鼻翼软骨与臂甲的交界处,近鼻唇沟上端处。刺之放血,为以衄代汗,与麻黄汤之法异曲而同工。

 

医案 21

两孩童打架,一孩以三棱刀刺另一孩左胁。急入医院外科抢救。左肾、脾切除,胃肠修补,气胸引流。但腹腔渗血原因未定,未缝合,加以输血。次日有呼吸心跳,血压未升至正常水平。求治于董老(董建华,下同)。护士言其曾排黑便,便中有死蛔虫。董老曰不治。再次日患童亡。

原文

病人有寒,复发汗,胃中冷,必吐蚘。(89

评语

蛔虫喜温而避寒,腹中阳气不曾令蛔虫活,何能令自己身体活。此为不治之理。

 

医案 22

某首长,高血压,动脉硬化伴有后颈部拘急不柔和,后项部尤甚。求治于名老中医,予葛根汤。其保健医曰葛根升阳,高血压者不宜用。两日后更剧。首长再次求治于此中医,医曰方用之当有效。首长信之而用。七剂后颈部渐柔和,证减大半,血压降至正常。

原文

太阳病,项背强几几,无汗恶风,葛根汤主之。(31

评语

葛根汤发汗散寒,疏通经脉。方中葛根有生津舒经之用,对缓解后颈部拘急尤效。葛根虽为升阳之品,但中医升阳不等于西医升压,不可混淆。

愈风宁心片为葛根汤提取物,但仅对于高血压,动脉硬化,耳鸣,耳聋伴有后项部拘急者降压作用最佳。若无后颈部拘急者,疗效降压作用不显。单位药应用亦离不开中医辨证。

 

医案 23

某医,远房亲戚发热,身疼痛,烦躁,胸闷。予大青龙汤,并嘱之若一剂汗后,不可再复。患者一剂汗后,诸证大为缓解。夜间,又烦躁。其妻取一剂,服之后,大汗淋漓不止,目闭,沉默不语。其妻夜寻此医。此医知事不妙,协一西医同行。诊之,无脉。血管已瘪,输液针扎不进。患者液脱而亡。

 

医案 24

某青年,为打捞失水儿童多次潜水。夜间,全身战栗,口振牙战,烦躁,高热,数人摁之不住,胸部被抓破。于急诊室内输液针被其拔掉。诊之,予大青龙汤。服后饮热水一杯,覆杯而汗出烦止。紧随之输液。后于医院治疗五六日出院。

原文

太阳中风,脉浮紧,发热恶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烦躁者,大青龙汤主之。若脉微弱,汗出恶风者,不可服之,服之则厥逆,筋惕肉瞤,此为逆也。(38

评语

大青龙汤为发汗峻剂,原方麻黄六两为《伤寒论》诸方之中最大者。如此峻剂,使用当防其汗多脱液。方后注云:“取微似汗。汗出多者,温粉扑之。一服汗者,停后服。若复汗,汗多亡阳,遂虚,恶风,烦躁,不得眠也。”此语极其重要,当谨遵之。以上两案为正反两方面各一例。当知医之治疗,须虑事周到,于药之利弊皆考虑,方能救人于水火。当然,案23之责任并不在医,乃患者自行服药而致。但此等教训,应当铭记。

案24为大叶性肺炎早期,使用大青龙汤截断病程。


 

医案 25

女,22岁。14岁月经初潮起即伴有心烦意乱。后加重,变为经期燥扰不宁,情绪不能自控:大吵大闹,乱跑乱跳,赤足行走于马路。经期过则诸证缓解。被诊为周期性精神分裂症。曾求治于京城各治疗精神病医院,除电休克外诸治法皆用。现证:经期不定,经行不畅,伴有大量血块,经前腹痛、腰痛、心烦、便干、口苦。予桃核承气汤三剂,并嘱之仅经期前服用,经行通畅则止,不行则加服。服两剂后经畅便通烦减,三剂服尽。服用三个月经周期后,精神症状控制,但觉经后乏力。经后以养血益气化痰药调理。服用六个月经周期后,西药不再服。后结婚生子,诸证不再复发。

 

医案 26

学生,吃饭时,因开玩笑自觉腹痛,后脸色苍白,冷汗出。送至于急诊室。数小时候压痛、反跳痛、肌紧张,外科诊之,右下腹尤甚,考虑阑尾炎。从阑尾处开腹,阑尾完好,腹腔有血性渗出物。扩大切口探查,为胃溃疡穿孔板小血管破裂,做胃修补术。腰麻因手术时间长,又加强。导致胃肠蠕动慢。术后一周已排气,但无大便。层灌肠,下少许球状便。手术刀口愈合后拆线。夜间狂躁,骂人。次日予桃核承气汤。服后泻大量污浊物。当晚鼾睡如雷。

原文

太阳病不解,热结膀胱,其人如狂,血自下,下者愈。其外不解者,尚未可攻,当先解其外。外解已,但少腹急结者,乃可攻之,宜桃核承气汤。(106

评语

桃核承气汤泻热化瘀,用于热重瘀轻之太阳蓄血证。此两案精神症状皆因瘀血所致。案25瘀血虽久但热证较重。案26瘀血结于肠内未化,瘀血初结,热证突出。

 

 

医案 27

女,40岁,求治于宣武医院,血管造影为脑血管瘤压迫视神经通路,剧烈头痛伴偏盲。医院告之于中医求治。后于东直门医院求治于宋老,宋老沉思良久,予抵当汤。散剂,胶囊,每粒约0.3克,早晚各一粒。后可加至早中晚各一粒,以大便每日一次为准,超过两次则减量。两月后,头痛减轻,视野渐复。半年后头痛止,视野复原。脑血管造影,血管瘤消失。

原文

太阳病六七日,表证仍在,脉微而沉,反不结胸。其人发狂者,以热在下焦,少腹当硬满,小便自利者,下血乃愈。所以然者,以太阳随经,瘀热在里故也。抵当汤主之。(124

评语

抵当汤用于治疗脑血管瘤,确实是奇方治病。治疗有效,为其破血逐瘀力强之果。

 

医案 28

老妇,寒战,发热,尿频,尿急,尿痛,肉眼血尿,尿常规化验红细胞满视野,以急性膀胱炎收住院。抗菌后,两天高热退,一周尿化验及培养正常。但小便频数,量少。后出现夜间狂躁,心烦,服镇静药睡后,手仍按小腹。数天无大便,舌红苔黄厚干燥。予五苓散合桃核承气汤。服一剂后,小便量多,大便两次,当晚不狂躁。

原文

太阳病,发汗后,大汗出,胃中干,烦躁不得眠,欲得饮水者,少少与饮之,令胃气和则愈。若脉浮,小便不利,微热,消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(71

太阳病不解,热结膀胱,其人如狂,血自下,下者愈。其外不解者,尚未可攻,当先解其外。外解已,但少腹急结者,乃可攻之,宜桃核承气汤。(106

评语

此案膀胱蓄水与蓄血证皆有。小便不利,舌苔厚干燥为膀胱蓄水,气化不利所致。狂躁,心烦,少腹部不适,舌红苔黄为血热互结所致。膀胱蓄水与蓄血两者皆有,故合方治之。此为合方治难病。

西医治疗仅杀灭细菌,但未恢复膀胱气化功能。中医治疗正有恢复膀胱气化之功,故用之有效。



 


医案 28
    老妇,寒战,发热,尿频,尿急,尿痛,肉眼血尿,尿常规化验红细胞满视野,以急性膀胱炎收住院。抗菌后,两天高热退,一周尿化验及培养正常。但小便频数,量少。后出现夜间狂躁,心烦,服镇静药睡后,手仍按小腹。数天无大便,舌红苔黄厚干燥。予五苓散合桃核承气汤。服一剂后,小便量多,大便两次,当晚不狂躁。

原文
太阳病,发汗后,大汗出,胃中干,烦躁不得眠,欲得饮水者,少少与饮之,令胃气和则愈。若脉浮,小便不利,微热,消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(71)
太阳病不解,热结膀胱,其人如狂,血自下,下者愈。其外不解者,尚未可攻,当先解其外。外解已,但少腹急结者,乃可攻之,宜桃核承气汤。(106)
评语
    此案膀胱蓄水与蓄血证皆有。小便不利,舌苔厚干燥为膀胱蓄水,气化不利所致。狂躁,心烦,少腹部不适,舌红苔黄为血热互结所致。膀胱蓄水与蓄血两者皆有,故合方治之。此为合方治难病。
    西医治疗仅杀灭细菌,但未恢复膀胱气化功能。中医治疗正有恢复膀胱气化之功,故用之有效。

 

医案 29
    男,青年,再障晚期,全血细胞减少,出血倾向明显,不敢刷牙但牙龈常布满血痂,面色苍白,爪甲不华,畏寒蜷卧,盛夏仍盖棉被,大衣等。因合并感染而高热,予银花,连翘,公英,地丁,石膏,知母等苦寒、甘寒之品,不效。请宋老会诊。令放两杯水,一冷一热。患者先欲取冷水,但触之即缩手。后取热水,饮一口而徐徐咽下。宋老予四逆加人参汤:炮附子 10克 干姜 10克 红参 10克 炙甘草 6克。因思之大热之品,下短期医嘱,日一付,以观后效。服之,体温渐降。一周后体温恢复正常。
原文
病人身大热,反欲得衣者,热在皮肤,寒在骨髓也。身大寒,反不欲近衣者,寒在皮肤,热在骨髓也。(11)
评语
    此案为真寒假热证,虚阳浮盛于外而高热。故用四逆加人参汤使阳回而热退。

医案 30
    某,自觉脐下悸动,触之为腹主动脉搏动,乏力,小便少,舌淡苔水滑。予苓桂枣甘汤。服数剂后,诸证缓解,但腹主动脉搏动仍可触及。

医案 31
    某,自觉脐下悸动,时快时慢,时作时止,触之腹直肌跳动,小便少,下肢浮肿,舌胖苔水滑。予苓桂枣甘汤。诸证缓解,但腹直肌跳动仍可触及。
原文
发汗后,其人脐下悸者,欲作奔豚,茯苓白术甘草大枣汤主之。(65)
评语
    心阳虚,水饮上冲,故发悸动。小便不利,为水饮内停,膀胱气化不利所致。舌淡胖苔水滑为水饮内盛之象。从上两案可以看出,脐下悸动为自觉之证。

医案 32
    陈老(陈慎吾,下同)曾治某女,长时间低热,养阴清热益气等法治疗皆不效。后见此女有小便不利,下肢轻度水肿。予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,两剂而热退病愈。
原文
服桂枝汤,或下之,仍头项强痛,翕翕发热,无汗,心下满微痛,小便不利者,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。(28)
评语
    小便不利,下肢水肿为水邪内停之象,故用此方利水以通阳。
     关于本方,去桂去芍,存在争议。但以此案见之,应以去桂为是。若是去芍,应有医案之凭证,但并见去芍之有医案为证。主去芍者多以此条在太阳病篇中,疗太阳病应用桂。临床不证,此种推断又有何意义?。

医案 33
    女,中年,溶血性黄疸。腹部仅傍晚胀,叩之如故。不觉乏力,舌淡胖,苔厚。虚实夹杂。予厚朴 6克 生姜 3片 半夏 10克 甘草 6克 党参 20克。两剂后,腹胀更甚。问于胡老。仍用原方,剂量调整:厚朴 20克 生姜 15克 半夏 15克 甘草 6克 党参 6克。七剂愈。
原文
发汗后,腹胀满者,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。(66)
评语
    此方用于虚实夹杂之证,虚三实七,故攻三补七。对于其剂量,有方歌曰:“厚朴半斤姜半斤,一参二草也须分,半夏半升善除满,脾虚腹胀此方真。”初诊用方,补益过重,故不效。二诊剂量,以泻为主,符合病机,故用之有效。
    此方用于腹部脐周胀满,若用于胃脘胀,效果亦不佳。

医案 34
    某空军干部,肥大性脊柱炎,故脊柱、关节疼痛;慢性溃疡病,故胃脘疼痛。结合舌脉辨证,予小建中汤。一周后,胃疼,脊柱关节疼痛皆缓解。后以蜂蜜代饴糖,因过敏,面部浮肿。
原文
伤寒二三日,心中悸而烦者,小建中汤主之。(102)
评语
    小建中汤中饴糖不可替代,以此案知之。

医案 35
    女,青年,武术教练。美尼尔综合症,眩晕,中西药治疗半月有余,不效。盛夏仍头包头巾,穿厚衣仍无汗,面部色白,面腿浮肿,小便量少,口干不喜饮,舌淡嫩。予真武汤。一周后诸证缓解。再服七剂而愈。
原文
    太阳病,发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发热,心下悸,头眩,身瞤动,振振欲擗地者,真武汤主之。(82)
评语
    盛夏着头巾,厚衣仍无汗,为真阳衰微之证。眩晕为水邪泛溢冲上所致。面部色白,面腿浮肿,小便量少,口干不喜饮,舌淡嫩,皆为水邪内盛之证。故用真武汤温阳利水。

医案 36
    某,老年,腿疼从腿部向下肌肉痉挛。受凉,用力而加重。现拄拐杖走路,心情不舒。与芍药甘草汤加味:芍药 30克 炙甘草 10克 伸筋草 10克 木瓜 10克 炮附子 10克 苏梗 10克。服用六十剂而愈。可以用扁担担水。
原文
伤寒,脉浮,自汗出,小便数,心烦,微恶寒,脚挛急,反与桂枝欲攻其表,此误也。得之便厥,咽中干,烦躁吐逆者,做甘草干姜汤与之,以复其阳。若厥愈足温者,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,其脚即伸。(29)
评语
    芍药甘草汤有较好舒缓筋脉之效,用于经脉拘急之证。《朱氏集验方》称之为去杖汤。以此案看来,为不欺后人之语。
  

医案 37
    某,学生,胃疼,夜间尤甚,影响饮食及睡觉。校医务室与黄芪建中汤、当归建中汤等温中补虚药。胃疼不缓解,血压反升。后发现肚脐两侧有数条血印,为手揪肚皮所致。后予清胃热药,诸证缓解。
原文
问曰:病有结胸,有脏结,其状如何?答曰:按之痛,寸脉浮,关脉沉,名曰脏结也。(128)
评语
    虚证喜按,实证拒按,此为常理。因按压会使按压局部皮下筋肉血脉紧张。揪为提拉,与按压相反,使提拉局部皮下筋肉血脉疏松。故喜揪为实证。

医案 38
    王季寅先生作《同是泻药》篇曰:民十八四月某日,狂风大作,余因事外出,当时冒风,腹中暴疼。余夙有腹疼病,每遇发作,一吸阿芙蓉,其疼立止。不料竟不见效,服当归芍药汤加生军一剂,亦不应。时已初更,疼忽加剧,家人劝延针医。余素拒针,未允所请。至午夜,疼如刀绞,转侧床头,号痛欲绝。无何,乃饮自己小便一盅,始稍安。已而复作,状乃如前。黎明家人已延医至矣。遂针中脘,以及各穴,凡七针。行针历五小时,痛始止。据该医云,腹部坚硬如石,针虽止疼一时,而破坚开结,非药不克奏功。因拟顺气消导之方。
    余不欲服,家人再三怂恿,勉进一剂,病不稍减。翌日,家人仍欲延前医。余坚辞曰:余腹坚硬如石,决非顺气化痰所能奏效,惟大承气或可见功,因自拟生军三钱,枳实二钱,厚朴三钱,芒硝五分。服后,时许,下积物甚多,胸腹稍畅。
    次日,胸腹仍觉满闷硬疼,又进二剂,复下陈积数次。元气顿形不支,因改服六君子汤三剂。后元气稍复,而胸腹满疼,仍自若也。更服大承气二剂,不惟疼痛丝毫未减,腹中满硬如故,而精神衰惫,大有奄奄欲毙之势。因念攻既不任,补又不可,先攻后补,攻补兼施,其效犹复如此。生命至是,盖已绝望矣!谈次,忽忆伤寒小结胸病,正在心下,按之始痛,大结胸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,不待按,即痛不可近。余之初病,即胸腹坚硬如石,号痛欲绝者,得毋类是?惟大结胸以大陷胸汤为主治,此汤之药仅大黄、芒硝、甘遂三味。硝黄余已频服之矣。其结果既如上述,加少许甘遂,即能却病回生耶?兴念及此,益旁皇无以自主。既思病势至此,不服药即死,服之或可幸免,遂决计一试。方用生军二钱,芒硝五分,甘遂末一分。药既煎成,亲友群相劝阻,余力排众议,一饮而尽。服后,顿觉此药与前大不相同,盖前所服硝黄各剂,下嚥即觉药力直达少腹,以硝黄之性下行最速故也。今服此药,硝黄之力竟不下行,盘旋胸腹之间,一若寻病者然。逾时,忽下黑色如棉油者碗许,顿觉胸中豁朗,痛苦大减。四五剂后,饮食倍进,精神焕发。古人所谓用之得当,虽硝黄亦称补剂者,于斯益信。惟此汤与大承气汤,只一二味出入,其主治与效力有天渊之别,经方神妙,竟有令人不可思议者矣!嗣又守服十余剂,病已去十分之九,本可不药而愈。余狃于前服此汤,有利无弊,更服一剂,以竟全功。讵药甫下咽,顿觉心如掀,肺如捣,五藏鼎沸,痛苦不可名状。亟以潞参一两,黄耆五钱,饴糖半茶杯,连服二剂,始安。余深奇同是泻药,初服硝黄,则元气徒伤,继加甘遂,则精神反形壮旺。故详述颠末,而为之记。(录《医界春秋》)细按本篇实有无上之价值。何者?病人服医者之药,每不能详言服后之变化,惟有医者服自疏之药,乃能体察周详,言之有物。观王先生之言,今服大陷胸后,硝黄之力竟不下行,盘旋胸腹之际,一若寻病者然。可谓一言发千古之秘,胜于后世注家之书,徒以空谈为依归者!此实验之所以可贵也。
原文
太阳病,重发汗而复下之,不大便五六日,舌上燥而渴,日晡所小有潮热,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,大陷胸汤主之。(137)
评语
    大承气汤为腹部疼痛拒按,病位偏下。大陷胸汤为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,病位偏上。此案有胸部不适,故用大陷胸汤而见效。
    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曰:“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;常毒治病,十去其七;小毒治病,十去其八;无毒治病,十去其九。谷肉果菜,食养尽之,无使过之,伤其正也。”此案末次服大陷胸汤,实为过度用药攻邪所致。攻邪药伤正,余邪应用食物扶正,使正气抗邪而出。
 

医案 39
   辽宁盛夏,产后门窗紧闭,产妇身穿棉袄棉裤,睡热炕头,大烦渴不解,欲饮冷水,大汗出,脉洪大,舌红。刘老(此时正年轻)于屋内水缸取凉水一瓢。产妇饮半瓢之后,战汗,二十分钟后发热,再半小时后汗出。汗后一小时体温下降作解。

医案 40
    气功师,于东南亚讲学,后发热,当地治疗无效。返京后于某部队医院做各种检查,怀疑为国内不知名传染病,隔离。诊之,苔白腻,厚不见底,舌翘起后下面红。寒湿瘀滞,阳气内郁。予三仁汤加减。当晚服,夜晚十一点,全身寒战,众人按摁不住。二十分钟后发热,无汗。再二十分钟后汗出。后热渐退,次日下午体温正常。
原文
伤寒五六日,呕而发热者,柴胡汤证具,而以他药下之,柴胡证仍在者,复于柴胡汤。此虽已下,不为逆,必蒸蒸而振,却发热汗出而解。(149)
评语
    此两案为战汗做解。案39为冷水激起体内正气而战汗做解,案40为祛湿之后正气恢复而战汗做解。而149条为服药后正气得到药力之助而战汗做解。但输液反应也为寒战发热,可引起低血压,休克,可致死亡,需细心辨别。

医案 41
    女,22岁。食量超出常人,片刻可食两斤肉,两斤米饭。饭后呕出,故体重并不超重。协和医院透视为巨大囊状胃。起于部队服役时,喜食馒头,逐步加量,至所食馒头可以从手臂排至肩膀。诊为神经性多食症。口臭,舌红。予大剂白虎汤合苦寒之品。数剂后愈。
原文
阳明病,下之,其外有热,手足温,不结胸,心中懊憹,饥不能食,但头汗出者,栀子豉汤主之。(228)
评语
    胃有热则消谷饮食,故用白虎汤合苦寒药清消胃热而有效。而条文中饥不能食为邪热不能消谷饮食所致,非胃热,故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。

医案 42
    某,糖尿病,口渴多饮,乏力,予白虎加参汤合六味地黄丸。三月后,降糖药停用,血糖正常,尿糖阴性。

医案 43
    某,女,口渴,未言数语即饮水两杯,两眼深陷,鼻骨高耸,嘴唇菲薄,口露白齿,两腮无肉,面色古铜,欲哭无泪,不思饮食,舌光红无苔。起于众人劳动而口渴不饮,小便忍耐不解。回家后,边喝水边小解,如此反复,一夜未眠。故得之。诊为神经性多饮多尿症。病后体重从164斤减至70斤。予白虎见人参汤合缩泉丸、生脉饮。基本此方不变。期间偶有感冒而调方。面转红润,舌渐有苔,食量渐增,三月而愈。
原文
若渴欲饮水,口干舌燥者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(222)
评语
    两案为胃热而津气两伤,故用白虎加参汤。虽有动物实验证明白虎加参汤可以降低血糖,但案43并未出现低血糖反应。中医治病毕竟根据辨证论治,辨证准确,用方合适,即可疗效确切。

医案 44
    某,肝移植术后,心烦易怒,难以入睡,全身疼痛,使用最高级麻醉药仍不能缓解。某日突然不痛,不暴躁,不心烦,神安。十二小时后亡。
原文
伤寒六七日,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无表里证,大便难,身微热者,此为实也。急下之,宜大承气汤。(252)
评语
    原条文中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无表里证,似乎不属危证,实为邪气阻遏正气,正气无力抗邪所致。正如医案所述,患者诸证皆消为死亡之前见证。临床审证应动态观察方能得出正确结论。

医案 45
    老妇,年近九旬,长期卧床,大便干燥,长期使用开塞露,甚则以手助排便。依伤寒论法制蜂蜜栓。使用三四个后排便通畅。

医案 46
    小儿,长期食用牛奶及多种含人工添加剂食品,便干,肛裂,大便时使用开塞露,后使用蜂蜜栓两次,大便通畅。
原文
阳明病,自汗出,若发汗,小便自利者,此为津液内竭,虽硬不可攻之,当须自欲大便,宜蜜煎导而通之。(233)
评语
    蜜煎方适用于老人及小儿津亏便结证,远期疗效比开塞露要好。

医案 47
    老妇,黄疸,消瘦,高热,西医确诊为阻塞性黄疸。神昏,怀疑胰头癌。数月前,约每周五晚感冒,先寒战后高热,服用或不服药,热可止,伴上腹痛,次晨尿黄。于病房诊之,手背汗孔开,汗液持续渗出。予大柴胡汤加海金砂,金钱草一剂。服药后,当晚大便,便后神清。次日晚便后排出结石如黄豆绿豆大二十余粒。后热退黄疸消。
原文
阳明病,脉迟,虽汗出不恶寒者,其身必重,短气,腹满而喘,有潮热者,此外欲解,可攻里也。手足濈然汗出者,此大便已硬也,大承气汤主之。(208)
评语
    手背汗孔开,汗液持续渗出即为濈然汗出,为体内燥热邪气逼迫津液外越所致。原文为阳明腑实内结,医案为邪结少阳之腑。

医案 48
    女,心烦,失眠,焦虑紧张,面色苍黄,手脚冰凉,后半夜膝盖以下仍凉,易激惹,脉沉。予四逆散、小柴胡汤合二陈汤。诸证愈,面色转红润。
原文
本太阳病不解,转入少阳者,胁下硬满,干呕不能食,往来寒热,尚未吐、下,脉沉而紧者,与小柴胡汤。(266)
评语
    脉沉亦为少阳主脉。故用小柴胡汤,使肝气舒达,胆气疏泄而诸证愈。

医案 49
    某科长,精神忧郁症,无法工作。思维迟钝,动作迟缓。予柴桂温胆定志汤,配合西药抗抑郁药。三月后继续上班,仅服西药,后升为处长。
原文
伤寒六七日,发热,微恶寒,支节烦疼,微呕,心下支结,外证未去者,柴胡桂枝汤主之。(146)
评语
    柴桂温胆定志汤为郝老师治疗精神忧郁症之经验方。以柴胡桂枝汤中桂枝甘草,温心阳,助胆阳。温胆汤化痰浊,理三焦气机。针对痰浊蒙蔽清窍之思维迟钝。千金要方定志小丸(人参、茯苓、菖蒲、远志),治疗忽忽喜忘,朝发暮差,暮发朝差。与精神抑郁症晨重夜轻相符。故加入之。
    柴桂温胆定志汤组成:柴胡10g  黄芩10g  桂枝6~10g  赤白芍各10g 陈皮10g  茯神20g  枳壳10g  法半夏10g 天竺黄10g  党参10g  菖蒲 6g  远志10g  炙甘草10g  炒枣仁20~30g  生龙牡各30g(先煎)。
    心烦焦虑重,去桂、芍,加焦山栀10g  莲子心2g ,痰盛加制胆星10g。更年期抑郁症,配合加减二仙汤(仙灵脾  仙茅当归  巴戟天  黄柏  知母  山萸肉  天冬  生地黄)产后抑郁和经后抑郁,合四物汤。

医案 50
    农村妇人,夜间谵语,独语如见鬼状已半年余。起于半年前月经适来,感冒,高热,夜间谵语,月经止而热退,诸证消。后每逢月经期夜间谵语,两胁胀疼。某日适发,以手捶两肋,伴见谵语,期门处血脉扩张。右侧期门放血,加拔罐。神清,诸证不发。
原文
妇人中风,发热恶寒,经水适来,得之七八日,热除而脉迟,身凉,胸胁下满,如结胸状,谵语者,此为热入血室也。当刺期门,随其实而取之。(143)
评语
    此为刺期门放血治疗热入血室,刺之以泻实,故病愈。

医案 51
    1976年,郝老师暴食后坐火车,下车住潮湿环境。次日上午高热38oC,胸至腹胀满,不吐、不恶心、不利,舌苔白厚。刘老予三仁汤加减,当晚服之而腹泻不止。泄后不觉无力,腹部不适反减。三天后不腹泻,诸证愈。
原文
伤寒浮而缓,手足自温者,系在太阴。太阴当发身黄,当小便自利者,不能发黄;至七八日,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,必自止,以脾家实,腐秽当去故也。(278)
评语
    三仁汤并无泻下之功。此案服之泻下,实为三仁汤宣通三焦气机,使被寒湿浊气所遏之脾阳恢复,驱除寒湿浊邪外出所致。故泻止后而诸证愈。

医案 52
    上海河豚鱼集体中毒,时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的程门雪诊之。有部分患者为真阳衰微之证,予通脉四逆汤家人尿猪胆汁。上海药房没备猪胆汁,家属自寻猪胆汁。寻得者生,没寻得者死。

医案 53
    高龄老妇人,肺炎伴感染中毒性休克,西药用抗菌药、升压药,中药用参附汤、人参四逆汤、参附注射液,但血压不回升,脉不出,四末湿冷,末梢青紫。针刺内关,脉出。随即,脉止,呼吸停,亡。
原文
少阴病,下利脉微者,与白通汤。利不止,厥逆无脉,干呕烦者,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。服汤脉暴出者死,微续者生。(315)
评语
    白通加猪胆汁汤中猪胆汁破既阴回阳,又补津血、增阴液,为不可或缺之药。故案52得之者生,无之者死。
    案53为针刺调动体内之正气,将仅存之残阳暴露于外,导致阴阳离绝,故亡。

医案 54
    患儿,脱肛,以手指点百会穴,数分后,肛门回缩。

医案 55
    残疾人,急性腰扭伤,双上肢残缺,取其脚背压与手背腰痛点相对应压痛点。刺之。
原文
少阴病,下利,脉微涩,呕而汗出,必数更衣,反少者,当温其上,灸之。(325)
评语
    上病下取,下病上取为中医针刺治疗的一个特色,因人体为一统一整体,上下左右相对。案54为郝老师父亲的治疗验案。此法只适用于小儿,因小孩稚阴稚阳之体,脏器清灵,一拨就应。类似上病下取的疗法还有肩关节周围炎取髋关节,踝关节急性扭伤按摩腕关节,网球肘取膝关节周围穴位治疗。



  双击自动滚屏  
  相关评论:    

 没有相关评论

  发表评论:    

用 户 名:
电子邮件:
评论内容:
(最多评论字数:3000)

广东吴大师起名字选号码网 | 设为首页 | 加入收藏 | 联系我们 | 进入管理 |

联系地址:广东省翁源县龙仙镇建设二路283号翁江新城6栋701房   联系人:吴大师专用: 13927866399 (加微信) 吴助理:13903073952 客服QQ:382335917 邮箱:13927866399@139.com 网站备案号:粤ICP备10065568号